《三维高级建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名称:三维高级建模
适用专业:虚拟现实应用技术
汇报人:杨思燕
一、案例主题
职业道路上的指明灯——《三维高级建模》课堂教学中职业理想、工匠精神。
二、结合章节
《三维高级建模》第四章“灯光技术”,该章节包含的具体内容如下:

三、教学目标

四、思政目标
1.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2.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3.养成团结协助的精神
五、案例意义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思政内容,选择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重点选择学生较近距离的人物、事件,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能够使专业课程内容上能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在教学任务设计上注意层层递进,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通过对大唐不夜城的灯光展示的讲解,让学生认识到灯光在场景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出“在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中,什么是指路灯?”,再结合几年已毕业的学生的就业成才路,说明职业理想就是个人职业发展的指路灯。在灯光设置的技术讲解中,让学生掌握灯光各参数的作用及配置,使思政元素和具体任务结合,呈现关联效果,达到让学生有所思的效果,同时也注重职业能力教育的实践,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下,实现技能学习到思想提升的变化,促进学生将认知转变为行动的实现。
六、教学实施过程
(一)思政元素实施
思政目标 |
思政元素 |
实施方式 |
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 |
灯光对于场景的重要作用 |
图片展示,讲述 |
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
灯光的各个参数设置不同,产生的效果迥异 |
操作讲解,实践 |
养成团结协助的精神 |
主光源和辅助光源的相互配合 |
效果评价,讨论 |
(二)教学模块实施
本教学模块的实施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课前需要解决课堂所需基本知识与资料的准备。课中需要解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课后阶段主要解决知识的巩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阶段:教师在上一次课程结束时提出本次课程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结合教材提前预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课堂学习内容有了提前了解,并展开思考。
课中阶段:课程通过对比观察西安市代表性景点——“大唐不夜城”的日间和晚上的对比航拍图片,引入课程内容“灯光技术”。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灯光技术在场景中的效果,讨论灯光的设置、灯光系统的构成、不同光源的相互配合等,使得学生真切理解灯光技术在场景中的作用。同时,将职业理想相关案例引入,形成类比。利用教学案例,讲解灯光的参数,通过不同参数的配置效果对比,使得学生理解各参数的具体作用,以及常用的参数设置。这部分讲解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利用教学案例,讲解主光源和辅助光源的配合设置以及冷暖光源的配合使用。这部分讲解帮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养成团结协助的精神。然后导入课堂实训案例,让学生通过独立操作,强化所所涉及的知识点,再通过学生互相点评、教师总评等方式,找到学生的共性问题,对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进行归纳,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课后阶段:通过布置作业,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加强技能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七、课程思政的效果
通过对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理想和思想道德素养以及责任感。改变简单说教,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提升认知,感受专业学习的乐趣,通过任务实施并结合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学生不但能从操作过程感受所需内容的价值,更能够通过了解感悟这些内容对个人价值目标和素养的提升。本课程的每一项学习任务都要求操作及实践,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但需要学会,更要知道所以然,完成项目不但可以收获成功的快乐,更能理解科学思维精神在其中的作用,从而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培养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养成团结协助的精神。
八、教学反思
需要授课教师拓展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并进行丰富,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配置参数以及应用场景可以与相关思政元素进行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学生能力的拓展,促进学生能力多元化,包括解决实际问题中对灯光技术应用、设计、实施的整体化思维模式培养、灵活运用能力等。